(建议在WIFI下观看)
“探源云南”主题策划系列报道之三十
(资料图片)
贮贝器为滇文化所独有的一类贮放贝币的青铜器,是滇王和贵族用来盛放海贝和珍宝的宝箱,被视为滇国青铜文化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艺术杰作。而云南省博物馆藏虎牛鹿铜贮贝器便是这类器物的典型代表之一。此器造型别致,动物形象生动,纹饰刻画精美,极具华美之感。
沉睡千年的精美文物
李家山位于江川区星云湖畔,西北距晋宁石寨山仅40余公里。据《云南江川李家山古墓群发掘简报》记载,1966年11月,原江川县龙街公社早街生产队在李家山西南坡修梯田时,发现了一批青铜器和玛瑙、玉石等装饰品。江川县委将上述情况转告云南省博物馆后,云南省博物馆曾派人会同该县文化馆工作人员一起做过初步清理。
尔后,直到1972年1月,李家山的一座座沉睡千年的古墓才开始正式发掘。李家山古墓群均为竖穴土坑墓,除个别墓有木质棺椁外,一般均无葬具。随葬的兵器、仪仗器、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及大件铜器都放置在死者两侧以及头足两端。而装饰品及小佩剑等多数在墓主身上。
首批发掘的27座墓葬尽管分布密集,但互相打破和叠压的关系极少,考古队员判断其埋葬时间应该相隔不会太久。27座墓葬中,随葬品数量、种类多少、墓室大小、深度不尽相同。考古队以此将其分为了两大类。第一类的7座墓葬规模较大,分布在李家山顶部。《云南江川李家山古墓群发掘简报》记载:“这七座墓只占总墓数的28%而出土器物却占到总数的65%。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出土物中未见典型的‘汉式’器物。除M21(21号墓)有一件小铜柄铁剑外,其余全部为青铜器。”
此次发掘共进行了两个月,考古队员清理的27座墓葬中,出土器物1300余件。牛虎铜案等一大批精美文物展现在了世人眼前。这其中,一个出土自第一类墓葬22号墓的高34.5厘米、盖径16.6厘米的青铜贮贝器,因造型精美别致,格外引人注目。它就是虎牛鹿铜贮贝器。
虎牛鹿铜贮贝器(云南省博物馆供图)
高超的铸造技艺
虎牛鹿铜贮贝器为束腰圆筒形,器身和盖为子母扣扣合,平底。其腰部装饰有精美的线刻纹饰,自上而下分别环绕有三角齿纹、绳纹、孔雀衔蛇纹及鹿、牛等兽纹。器盖中央雕铸一头壮硕的封牛,另有一虎、三鹿以逆时针方向环绕其四周,立兽周身纹饰华丽,精美异常。
更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件贮贝器的底部是3个小人。3个小人高鼻深目,身着花纹对襟上衣和及膝短裙,双手上举,如同以头顶和双臂之力承托着贮备器。
据专家研究介绍,贮贝器器足经历了从扁方形足、圆形短柱足向虎爪状矮兽足的演变。而这件虎牛鹿贮贝器却不太寻常,就连器足也是精心设计、雕刻,可见它的主人应该地位非常尊贵,拥有一定的权威。
经专家研究,虎牛鹿铜贮贝器大概铸造于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这件器物造型比例匀称、胎体厚薄均匀、雕刻精美别致,反映出当时的铸造工艺非常成熟。
据《云南江川李家山古墓群发掘简报》记载,李家山古墓群出土的青铜器,其种类、造型及图案花纹与晋宁石寨山、安宁太极山古墓群中出土的很相似。这些青铜器绝大多数为范模浇铸而成。其中大件器物,是先分铸零件,然后焊接到一起。这种冶铸方法在云南古代的青铜器制作中是经常采用的。
据专家推测,江川李家山出土的一些贮贝器,器盖上的立体雕塑采用了失蜡法。人物、动物等形象用蜡分别制模,敷泥成范,铸成后一一组装在盖上,有的铸像根部还有凸榫,按布局钻出榫眼,铆合后再焊接加固。这反映出滇国的艺术风格和铸造技艺的高水平。
300余斤海贝的用途之谜
著名的牛虎铜案出土自李家山24号墓。据了解,牛在滇国巫教祭祀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滇国最常见的一种是巨角隆脊的“封牛”。在滇国巫教祭祀的献祭仪式当中,牛牲的献祭较为常见。但有时候,牛也会偶尔变成滇人崇拜的对象站在“神柱”之上。有专家认为,牛通过一系列的“神圣化”仪式之后,就具有了“神性”,因此成为滇人献祭仪式中的崇拜对象。
滇国贮贝器均出土于大型墓葬中,是滇王和贵族用来盛放海贝、珍宝的宝箱,也是滇青铜器中的独有器物。考古队于1972年在李家山发掘的27座古墓中,清理出土了300余斤海贝。
这些海贝是否就是当时的流通货币?据专家考证,我国内陆地区都不产海贝,云南出土的海贝都是外来品,产自印度洋和太平洋西部、西北部等,海贝就是从南方丝绸之路输送到云南的。有专家经研究认为,贮贝器和海贝大多在贵族墓葬中发现,或许代表海贝作为货币仅在贵族间流通,也可能贮贝器和海贝仅是陪葬物。
这件极为罕见、极致精美的虎牛鹿铜贮贝器的主人是谁?专家从墓中随葬品数量多、种类繁、制作精等情况推测出其主人可能是滇王的臣属。因为江川李家山遗址出土器物与晋宁石寨山遗址滇王墓出土的器物对比,都有显著的滇文化因素。
云岭先锋全媒体记者:杨锡畅
责任编辑:王璐
标签:
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