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北京5月29日电 (陈文韬)“如果你不跨过这湾海峡,你永远不知道这个世界有多大。”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台湾青年涌入大陆开展自己的事业,多元的发展方向、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市场环境,是吸引他们来到这里的关键词,更重要的是,这里的归属感,让他们能够无后顾之忧地大胆“做梦”。
近日,3位在大陆创业发展的台湾青年创客做客中国新闻网《青听·两岸》栏目,分享了他们在大陆这片沃土勇敢“创”出未来、梦想成真的点滴瞬间。
台湾青年李伟国、范姜锋、徐韬做客做客中国新闻网《青听ㆍ两岸》栏目。曹淼鑫 摄台青登陆创业:他们在大陆多地同步追梦
(资料图片)
“我在台湾工作了5年,但已经看到未来5年甚至10年工作上的天花板,我不甘心。”
怀揣着这份不甘和对未来的期许,来自新北的李伟国2016年正式踏上在他眼中充满发展机遇的大陆这片土地,随后加入两岸青年创新创业平台华灿工场,频繁穿梭于北京、成都、珠海等地,为初来乍到的台湾青年创客提供帮助,目前已累计在三座城市孵化超过千家企业,其中注册台资企业近百家。
如今,李伟国自己也成为了一名创业者,扎根“天府之国”四川成都,发展自己的事业。“这是一座让人来了就不想离开的城市,这里的生活用四川话说,就是‘巴适得板’!”
李伟国当选“四川省劳动模范”。 本人供图厦门,是众多台湾青年“登陆”的首站。来自桃园的范姜锋因2009年的一次台籍干部外派,从此和美丽的鹭岛结下不解之缘。在任职的三年里面,范姜锋看到了大陆很多的发展机会。回到台湾待了两年后,他直观感受到两岸发展速度的落差,直言“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2014年,他毅然放弃岛内优渥的工作和在台湾“小确幸”的生活,再次来到厦门“追梦”,之后还从“追梦人”转换到“摆渡人”,和同伴创立厦门启达海峡双创基地,至今已协助2万多名台青来大陆交流,帮助数百个台青创业项目落地。
范姜锋主持沙龙活动。 本人供图在台湾读大学期间就有三次创业经验、来自台北的“90后”青年徐韬,同样碍于台湾的市场氛围和体量,2017年成为“北漂一族”,来到北京开拓自己的事业,和大陆同学共同创建网约工作平台“小包智工”。如今,该平台注册用户接近百万。
两岸同胞融合发展:“我们公司的官方语言是东北台湾话”
“他总是嫌我磨磨唧唧,我总是认为他太过鲁莽。”徐韬的创业伙伴,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东北人,从刚开始的互不了解到关系紧密,他们经历了一段磨合的过程,认识到企业的成功离不开彼此。他还开玩笑地说,他们公司的官方语言是“东北台湾话”。
2020年,徐韬(前排右一)登上《福布斯中国30岁以下精英榜》。 本人供图徐韬认为,大陆的发展现还处在高速发展期,需要有像他的大陆合伙人一样敢冲敢闯的精神,“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在合作过程当中,他可以指出一个方向,而我可以很好地去把这个计划执行起来。很多时候这种互补,最终能让我们企业在市场上有更大的竞争力。”
在李伟国看来,台湾青年比较细心,但相对大陆青年会保守一些,而在大陆必须要有更大的格局观,“所以我一直觉得两岸的融合,其实是目前台青在大陆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
范姜锋也认为应该多去研究两岸青年应该怎样去优势互补,实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如果又能有台湾的基因,又能有大陆的基因,我觉得这个才是未来最好的(发展方向)。”
“同等待遇”让台青大胆追梦:来到大陆就像“鱼回到大海”
为方便台湾青年在大陆生活发展,大陆近些年来陆续出台了多项惠及台湾同胞的政策措施。在李伟国看来,其中最便利的政策就是台湾居民居住证的出台,从出行到住宿,都比之前更加便捷。“我最大的体会就是‘同等待遇’,这让我可以很自豪地说,我跟大陆同胞其实是一样,都是中华民族的一份子。”
“在这么多年的发展中,其实我们真的可以感觉到什么叫做全心全意地为台湾同胞服务。”范姜锋表示,在大陆创业过程中,除了看到机会越来越大、产业越来越宽广,更重要的是我们能在政府的支持和帮扶下,越来越安定地成长。
有了有力的支持,范姜锋认为台湾青年在大陆要“大胆做梦”。他表示,年轻人有不断尝试的机会,尤其大陆有这么广阔的机会可以迎接台湾同胞。此外,还要不断夯实自己的实力,并且坚持到底。
李伟国即将迈入在大陆发展的第8个年头,他深感大陆机遇大于挑战,所以他特别想跟在台湾的亲友,特别是还没来过大陆的人说:赶紧来!“只有你来了,才能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两岸一家亲、我们都是一家人!”
“过去在台湾,我感觉自己像一条鱼缸里的鱼,虽然照样能活着,但世界很受限。来到大陆后,我感觉我像回到了大海。”徐韬表示,来到大陆最大的感受是有了新的归属感,他特别想要分享给还在台湾的朋友们的是,不要把自己当做外人,你才能真正的融入。“大海当然更加危险,但发展的空间也更大。而且,大海才是鱼该待的地方。”(完)
标签:
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