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一年共走访各类市场主体21.26万家,收集问题7.47万个,办结7.21万个;共发现风险隐患16.55万个,整改完毕的有15.89万个
(相关资料图)
新金桥广场公司今年有一些新计划。原先,公司主要从事酒店经营,浦东去年底宣布在全国率先试点“文体旅一证通”后,审批流程再度压缩,企业经营有了更大灵活性。“接下来,极限飞盘、骑马、攀岩、游泳与户外露营等业态,我们都想试试。”新金桥总经理李昌忠说。
浦东推出“文体旅一证通”,源于区领导开展“大走访、大排查”工作时,市场主体的呼吁。
回看2022年不难发现,上海诸如此类再造流程的改革和民生福祉的推进,许多都基于各级干部的走访调研。
从去年元月起,上海在全市范围内启动“促发展、保安全”大走访、大排查工作。进入下半年,客观形势转变,大走访、大排查的主题和内容进一步向“防疫情、稳经济、保安全”拓展深化。
期间,市领导走进近铁国际物流(中国)有限公司、上海捷氢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罗氏制药有限公司、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宝武集团、上汽集团等企业,听取意见建议,排查疫情防控、城市运行和生产安全等隐患。
在市领导示范引领下,上海市、区各级领导干部以及相关部门、园区、街镇负责同志积极开展走访排查工作。据统计,去年一年内,全市共有10323名领导干部参加大走访,10329名干部参与大排查;共走访各类市场主体21.26万家,收集问题7.47万个,办结7.21万个;共发现风险隐患16.55万个,整改完毕的有15.89万个。
大走访、大排查,“大”字决定了规模范围,紧跟的动词则指明路径机制——“走”。“走”,就是要切切实实走到一线,诚心诚意倾听意见建议,更要千方百计地解决问题。
实践证明,通过这一机制持续发现问题、回应问题、解决问题,由此体现的鲜明问题导向,是超大城市运行和治理的前提,亦是推动发展的关键。
鼓励企业敞开说,建立问题“发现—解决”闭环
2022年1月4日,新年首个工作日。尽管天气微凉,紧邻浦东机场的近铁国际物流(中国)有限公司的自动化分拨现场,气氛热烈。当天,市领导实地察看了企业的自动化作业流程,又仔细询问了企业还有哪些困难需要解决。企业方面亦直言不讳,现场提出,希望政府针对现代物流企业特点,给予更精准的政策支持。
故事到这里并没有结束,上海持续关心企业发展,两个月后,当整座城市面临更加严峻疫情挑战时,近铁却在复工复产政策支持下,迅速恢复正常运转,保障了全球分拨功能不断。
此后,更加密集的大走访、大排查,被进一步要求“要攻坚克难、务求实效,不断提升市民感受度和企业获得感”。换言之,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要着力形成闭环,不断优化服务机制。
上海各区党政主要领导带头“一对一”联系重点行业或企业。松江区领导到企业走访后,专门成立解决企业实际问题工作专班,建立起现场解决和限时解决问题的新机制。
杨浦也在区领导多次走访后,根据企业需求推出重点企业首席服务员制度,一对一为重点企业提供定制化服务。辖区一家资金周转困难的工程企业,就是在首席服务员的帮助下成功融资,度过危机。
一次走访,解决的或许是一些个性问题,但当深入企业、基层成为干部的习惯手势,便会推动共性问题的机制转变,形成持续完善政策的改革动力。
去年,上海市市场监管局就通过20余次的走访、座谈,进一步健全了包含50项市场监管领域不予处罚事项的“免罚”清单制度。一些市场主体在经历“免罚”后表示,相比一罚了之,上海创新监管方式,反而可以帮助企业从根本上重视问题、解决问题。
去年3月底、5月底、9月底,上海先后制定出台的抗疫助企“21条”、经济恢复重振“50条”、稳增长“22条”三轮政策,也都是基于大走访、大排查的收获和成果,有针对性地推出的。
当然,“走”企业的意义和效果,并不止于解决眼前问题。金山区领导走访,见企业不好意思提问题,便不停启发和引导对方思考发展还有什么问题、迁移有没有困难、员工住宿解决了没有,企业颇受鼓舞。徐汇区领导走访企业,对方起初很含蓄,却被鼓励“敞开了说”,双方相谈甚欢。
事实上,经过一年来扎实的走访、排查,许多干部都发现,辖区企业和所在地的政府机关越来越交心、贴近,更利于形成亲清政商关系。市领导提出的“重点区域要走在前、挑大梁,各方面要各尽所能、多作贡献,各级干部要敢担当、善作为、察实情”,也显示出更立体的成效。
狠抓风险隐患排查,全面应对大城治理挑战
近日,一组数据公布出来,令不少老百姓感到心安:去年一年,上海召集了10个部门组成工作专班,累计完成了53.1公里燃气隐患管道整治和81.3公里燃气老化管道更新。
燃气安全只是城市安全的一个方面。超大城市本身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消防、交通、管道、危化品……许多老百姓看不见的地方,都有城市安全运行必须牢守的底线和红线。
过去长达一整年的大走访、大排查工作,也始终贯穿了“保安全”的要求。市领导先后多次查看了城市运行安全和生产安全的情况,并提出“治已病、防未病”的理念。
上海市信息管线有限公司,到去年已建成1.2万余沟公里信息通信管道,敷设光缆1万多皮长公里,传输接入网络基本覆盖上海主要商圈和工业园区。这样的企业为城市数字化转型作出贡献,也直接关乎城市的网络安全,市领导在调研中一一询问并帮助企业解决了发展中触及的关键问题。
自建房是老百姓居住安全的薄弱环节。去年6月以来,结合大走访、大排查工作,市领导带头开展“百日行动”,对危及公共安全的经营性自建房开展专项整治,并进一步提出建设和使用环节的新标准、新方案。
安全是城市发展的底盘,如果城市的底盘不稳,人民群众的安居乐业便无从谈起。上海各区、各部门持续动态研判城市综合安全形势,狠抓各类城市风险隐患排查治理,面上的成效除了燃气管道的更新外,还包括对危险化学品的集中治理等。
其中,普陀区的走访和整改,针对建筑工地、消防、电瓶车、地下空间、市容市貌等9个城市综合治理重点领域开展整治“回头看”,绿化市容、房管、市场监管、公安、城管执法等部门督促整改后,还要对整改问题进行再次检查,确保问题整改到位且不发生新的隐患。
应对风险、保障安全并非单一维度的问题,有时候,城市也可以从中找到推动相关领域迭代升级的契机。
去年8月,上海迎来持续的极端高温天气。市领导在走访中叮嘱相关方面,要“全力确保居民生活用电不受影响,确保超大城市安全有序运行”,同时也筹谋上海未来的用电安全,提出要“积极谋划做好海上风电、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发电的大文章,提高本地电源托底保障水平”。
强化问题导向,化危为机,或许这一次申城遭遇的极端挑战,就会成为未来上海清洁能源产业发展的重要起点。
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找到百姓共性核心需求
近年来,上海市委紧紧围绕事关城市发展和安全的重大命题,持续展开深入调研。去年针对经济恢复重振和常态化疫情防控开展的大走访、大排查,因时因事,更显示出特别的意义。
去年疫情处于常态化防控阶段时,各区、各部门深入集中隔离点、机场码头、公路道口、居村社区,针对排查中发现的问题迅速整改,不断提高疫情防控的科学性和精准性。
“二十条”“新十条”发布后,围绕“保健康、防重症”,上下各级领导第一时间走访排查医疗服务保障、分级诊疗措施、高风险人群和特殊困难群体健康管理等领域的短板弱项,全力确保进一步优化疫情防控的措施平稳落地,更要确保全面完成全年目标任务,为2023年各项工作开好局、起好步做好准备。
正是在这样一些紧要关头的走访排查、保障解决过程中,上海干部更加深入掌握了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的方法论和价值导向。
虹口区欧阳路街道干部在走访中逐步摸清老年人底数和共性核心需求,进一步深化“社区老人关怀行动”,优化了代办、帮办服务清单。就连许多高龄老人家里灯光昏暗的问题也被关注到,100盏明灯由街道买单,统一更换。
闵行区领导在走访排查中发现,随着疫情的发展,去年年底以来,急诊留观室、重症床位、住院床位的需求激增。对此,该区进一步优化社会办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区域医疗中心转诊方案,形成“急诊—病房—社区—居家”正向流动机制,有效缓解了区内南北两家医联体牵头医院的床位压力。
无论是发现问题,还是寻找解决方法,背后的根本逻辑都是实事求是。市领导时常叮嘱各级干部,要加强调查研究,眼睛向下、脚踏实地、真研究问题、研究真问题。要多做“四不两直”、轻车简从的调研,好的坏的都要看,表扬批评都要听。
(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杜晨薇)
要闻